陳瑞諭生活陶個展

 

 

 

 

 

 

 

 

陳瑞諭

1966年生

1990年就讀東方工專美工科  (現東方藝術大學)

陳瑞諭老師 生活陶線上展作品集→→→https://issuu.com/lantia1918/docs/_

 

作品的表現從釉色或造形主題去著墨,想法轉變成實體並考量功能性,建立出個人的辨識度。

在作品思考發想方向以建築、文字、大自然的型態肌理色調為主,常用塑造、切割、重組技法在加上手法上多運用了減法的概念切割,壺鈕不置中可隨意用個人觀點偏左偏右,加上減法的壺底在視覺平衡與不平衡之間變化從動態與靜態中欣賞一把壺的風景,也將這樣的概念帶入主題元素的創作進而延伸到其他器皿的發展,讓觀者與作品對話體會作者的創作理念

這次的主題是用了蓋約的方式勾勒出建築街道橋樑的場景,像玩積木的作法堆積,想像自己置入其中不同的角度利用光影產生變化。

創作概念:

對於 壺 的創作,我將壺視為最小的雕塑作品為創作概念,融入了實用的設計考量,這次 “壺” 的展覽以 “創” 為目標,既然為“創”自然是每把壺的呈現都不同,獨一無二不是大小的差別也不是釉色的偏差而已,應該是器形、釉色與想法的結合,作出當代的壺藝創作。

一般手工製壺多以加法製作,分別製作壺身、蓋、鈕、嘴、把等部件後再加以組合而成就一把壺,在融入雕塑的概念後,加法以外多了減法運用,分割、雕刻、重組、不對稱的視覺表現模式,切入主題設定+作者思想=作品。

主題設定:多以自然界與建築結構、圖騰為製作器形,選定適合的釉色表現,

作者思想:每個人的成長、生活、學習都不同,形成獨特的想法

作品:結合了主題設定、作者思想融合而成,獨特的風格語彙表現成就了鮮明的個人辨識度。

每位以創作表現的陶藝作者都在建立自己“獨特的風格辨識度”,就算主題設定與其他作者一樣但是加入作者思想後所表現出的作品語彙自然不同,以器形表現來說:每個作者所運用的成形技法不同,相同的元素也會因不同的思考產生不一樣的火花,相同系統的釉色也會因為配方、燒法的不同呈現不一樣的感受。

建構系列:以建築的元素為創作主題設定,運用到壺身、把、鈕上,將橋樑、古代建築的梁柱等表象轉化成為壺把,除了美感的考慮以外還必需計算結構上是否能禁得起燒窯溫度的考驗;在壺鈕上以建築外觀用簡約的方式來呈現,不同的立面遇上不同的光線產生出不同的光影;有時又在壺身、把、鈕上運用了切割,成立了不對稱的模式造成視覺上的張力。

自然系列:生活上的觀察與經歷是這個創作元素的能量來源,將眼界轉化成具象,用寫實、抽象的運用去表現內心世界。

圖騰系列:這個元素從古至今最常運用在壺的創作上,多以壺身上的雕刻為主,我將這個元素運用在壺把、鈕上面,在製作的難度跟建構系列一樣必需計算結構上與燒窯溫度的考量。

一把壺有動態與靜態的展演方式,如何將這兩者之間找到最大的公約數,是我一直在努力的課題;美學的涵養需要不斷學習、增進,運用到作品裡是自然的,可以強烈但是不衝突,個展是創作的目標、記錄,記憶著這些作品創作的喜怒哀樂,這是作者的此生的一段故事。

 

參賽經歷:

2000年入選中華民國陶藝雙年展

2009第二屆台灣金壺獎佳作

2010第三屆台灣金壺獎入選

2012第四屆台灣金壺獎入選

2014第五屆台灣國際金壺獎入選

2016第六屆台灣國際金壺獎入選

2018第七屆台灣國際金壺獎銅獎

2019首屆世界壺藝大賽入選

2020第八屆台灣國際金壺獎入選

 

參展經歷:

2014當代陶藝館青瓷之美聯展

2016觀音山藝術協會聯展

2016高雄大立國際陶藝展

2016春稻藝術坊文化店生活陶個展

2017春稻藝術坊永康店生活陶個展

2017方圓美術館台灣茶器聯展

2018台灣新文人茶器聯展

2018方圓美術館台灣茶器聯展

2018華山文創台北紅館茶席個展

2019春稻藝術坊生活陶巡迴個展

2019方圓美術館台灣茶器聯展

2019揚州儀徵博物館器語花香聯展/館藏

2020方圓美術館台灣茶器聯展

2020台中74藝術中心陶的日記個展

2020大中華茶器具通鑑/入襈作者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You may use these HTML tags and attributes: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